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人口变少了,航天可以帮助应对可能的危机吗?

太空事儿君 太空那些事儿 2023-05-08

脚踏实地,仰望星空

前言

聊聊一个脑洞。


元宵过完,春节也就告一段落了。虽然按照职场传统,过年少聊工作,但思考是难以停下来的。


这个春节,一方面SpaceX继续保持高密度发射,“搞钱”依然是全球商业航天的主题 - 强者如马斯克,尚且没有跑通终极答案,更何况我们;另一方面,一条意料之中但依旧让人五味陈杂的消息“如约而至”:我国人口终于迎来由增转降的拐点劳动力短缺、老龄化是我们未来必须直面的挑战。


航天和人口,有没有可能放进一个框架里考虑?


人口领域,目前市面解读多从政策治理角度出发,鼓励生育,以期避免人口过快下滑带来劳动力紧缺等社会问题。但正如很多学者指出,我国早已跌入以1.5为阈值的“生育率陷阱”,而截至目前全球没有一个处于“陷阱”中的国家能够摆脱,因此我国需做好两手准备 - 既要设法减缓人口下滑,也要为人口继续下滑准备应对措施。


技术无疑是后者的重要手段。即,人口减少后,技术手段能否替代人员劳动力,维持乃至提高生产力水平。


这恰恰是航天一直在做的事情 - 茫茫太空,过去、现在和未来都是缺人的。从安全、生理、克服通信时延快速决策等方面考虑,大规模考察开发月球、火星乃至更远的深空,高度智能化的设备都比人类更可能成为主力军。


有没有可能,航天智能技术未来被移植为地球上的生产生活工具,正如之前的数码相机、ICU、跑鞋那样?同时也有没有可能,为了应对人口问题而诞生的管理模式和智能技术,被升级到宇宙应用场景,缩短太空营地和工厂的建设周期,降低太空运营成本?无论哪一种事情发生,都是劳动力调配和太空开发双赢


事实上,早在10年前我国一些制造业密集地带就开始感受到劳动力短缺的压力,并着手解决了。以广东东莞市为例,2014年即启动“机器换人”项目,3年时间填补25万劳动力缺口,部分企业员工数量下降至原先的1/4甚至更低,而效益有所提升。这类先行示范可以为后来提供重要参考。


当然,类似搭配也可以在其它领域之间进行。但航天和人口协作的好处是,这两者一个代表了人类知识尖端,一个代表了最普遍的大众利益,既高大上又接地气,立项“画饼”、求取关注的时候,是不是也更有料?


节后上班,分享些简单想法,活跃活跃思路。


【文章回顾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